瞭望丨新機遇:驅動東北全面振興
◇從大國重器到智能科技、民生好物,一項項喜人成果映射著東北地區資源條件良好、產業基礎雄厚的優勢,更傳遞出東北立足優勢鍛長板加快高質量發展的信號
◇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東北地區打出對內對外開放組合拳,進一步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加強與東部沿海和京津冀的聯系,正釋放出越來越大的發展潛力和增長動力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靠泊在大連港集裝箱碼頭的“東方 欽奈”輪(2024 年 7 月 18 日攝) 攝影 / 本刊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東北全面振興面臨新的重大機遇: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有利于東北把科教和產業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構建新發展格局,進一步凸顯東北的重要戰略地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強化東北的戰略支撐作用。
近期,《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深入遼寧、吉林、黑龍江和內蒙古,在工廠車間、田間地頭、邊貿口岸,近距離觀察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發生的變化。東北各地正搶抓新機遇,依托資源優勢、產業優勢、區位優勢等有利因素,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征程上再寫“東北篇章”。
鍛長板 揚優勢
9月20日,一箭六星,“吉林一號”衛星又一次遨游天穹;今年上半年,批發銷量突破20萬輛,“紅旗”轎車再創歷史新高;2023年,589項重大科技成果在黑龍江落地轉化……從大國重器到智能科技、民生好物,一項項喜人成果映射著東北地區資源條件良好、產業基礎雄厚的優勢,更傳遞出東北立足優勢鍛長板加快高質量發展的信號。
科教優勢加快轉換發展優勢。長光衛星生產的“吉林一號”寬幅02B系列衛星發射成功后,“吉林一號”在軌衛星數量增至114顆,可對全球任意地點每天進行37至39次重訪,為國土資源普查、農林業開發等提供豐富遙感數據和產品服務。
成立10年來,長光衛星這家脫胎于我國“光學搖籃”——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的公司,依靠深厚的技術積累,奮勇開拓市場,成長為東北地區首家“獨角獸”企業,輻射帶動上下游近700家企業協同發展,助力吉林省在商業航天領域形成產業集群,豐富了工業產業體系,為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引擎。
進入大科學時代,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更需要統籌創新資源和力量組織,需要發揮高水平研究性大學基礎研究主力軍作用,需要加強跨區域科技創新合作。東北地區科教資源豐富,擁有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所、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中國科學院長春應化所、哈爾濱工業大學等一批大學大院大所,為培育科技創新“第一動力”提供了肥沃土壤和巨大潛力。
東北地區大量科研成果在全國各地“開花結果”,助力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同時進一步健全激發本地創新內生動力機制,讓更多科研成果加快變成本地產業成品和發展結果。2023年遼寧省普通高校轉化科技成果7638項,轉化金額40.2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約56%和90%。
產業優勢提速迸發振興動能。推動東北全面振興,根基在實體經濟,關鍵在科技創新,方向是產業升級。東北地區作為老工業基地,工業門類齊全、體系完備,尤其是裝備制造、石油化工、礦產冶金等產業,在全國一盤棋中分量重,通過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形成新質生產力,推動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能拓寬發展空間、培育增長動能。
在沈陽,成立于1952年的沈鼓集團,智能車間已實現人、機、料等生產數據線上全管控。沈鼓集團董事長戴繼雙介紹,數字化帶來一場全新革命,成本更低,質量更優,市場競爭力也就更強;在大連,近年開辟出氫能、風能等潔凈能源新賽道,帶動一批研發、生產及裝備制造企業集聚,初步形成氫能完整產業鏈條。
不僅沈陽、大連,東北地區都在依托裝備制造業基礎,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加快傳統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以有效釋放傳統產業蘊含的新質生產力,讓“老樹發出新芽”,同時加快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領域逐漸形成產業集群發展態勢。
多位專家認為,無論是通過科技創新驅動生產力迭代升級,還是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變革趨勢,家底厚實的東北地區后勁十足。
聯通雙循環 暢通大循環
東北是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門戶,在我國加強東北亞區域合作、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
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東北地區打出對內對外開放組合拳,進一步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加強與東部沿海和京津冀的聯系,釋放出越來越大的發展潛力和增長動力。
持續打造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樞紐。秋日的大連港汽車碼頭,數以千計的嶄新商品車整齊排放?!败囶^朝向大海的即將運往海外和我國華東、華南地區?!边|寧港口集團大連汽車碼頭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金兆星說,作為東北地區商品車外貿進出口基本港,大連口岸去年出口汽車超過10萬輛,同比增長143%,創歷史新高。
大連港繁忙的一幕,彰顯東北地區對外開放的獨特區位優勢。東北亞是全球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具有世界領先的科技研發能力,東北亞各國經濟發展各具優勢,特色鮮明,互補性強。2022年,中國與東北亞五國貿易額共計9232億美元,同比增長3.8%,超過中歐貿易額、中美貿易額。近年,東北地區圍繞“冰上絲綢之路”“中蒙俄經濟走廊”“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等機遇,加快形成以東北亞為重點的開放格局。
加快構建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節點。9月初,以“聚力暢通國內大循環、加力培育新質生產力”為主題的2024中國產業轉移發展對接活動(黑龍江)舉行。本次活動黑龍江簽約項目172個,簽約金額2565.6億元,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占比69.4%。
產業轉移承接是我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舉措,也是東北地區參與國內大循環的重要內容。東北地區還依托與東部地區的對口合作平臺,深入推進東北振興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的對接和交流合作,使南北互動起來,讓資源循環起來。
去年冬天,“爾濱熱”為代表的東北冰雪火爆出圈,吸引全國游客北上,冰雪“磁吸”效應讓文旅“流量”變發展“增量”,更折射出在全國統一大市場牽引帶動下,東北地區內在潛力激發的供給創新和振興后勁。
專家認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于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在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中,隨著東北地區作用顯露,其對東北亞地區乃至全球要素資源的吸引力也在增強,這將更好聯動國內國際市場,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圍繞“五大安全” 強化戰略支撐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我國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日益嚴峻。從國內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傳統生產力和增長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顯。
新形勢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強化東北地區的戰略支撐作用。
采訪中的東北干部及專家學者表示,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要牢牢把握東北在維護國家國防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產業安全中的重要使命,夯實“五大安全”戰略地位,服務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
在黨中央謀篇布局中知優勢、強信心?!肮埠蛧L子”“大糧倉”“生態屏障”,這些標簽是東北發展優勢的生動寫照。東北自然資源稟賦突出,逐漸形成了產業基礎扎實、科教資源富集等優勢,擁有沈陽市機器人及智能制造集群、長春市汽車集群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出軌道交通裝備、新能源汽車等為代表的一批優勢產業,具備加快建設以現代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礎。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東北的寶貴資源,也是振興東北的優勢。東北近年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持續打造高品質生態環境,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拓寬綠水青山、冰天雪地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為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注入更多活力。
思維一變天地寬。采訪中,越來越多干部群眾在高質量發展中找差距、增后勁。改革開放以來,在全國一盤棋中,東北地區與沿海發達地區差距拉大,結構性矛盾突出,經濟增速放緩。東北振興戰略實施20多年,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取得階段性成果,但仍面臨體制機制、經濟結構、開放合作、思想觀念四大短板,市場經濟意識不強、運用市場能力不夠、市場主體活力不足等因素。
找準問題短板,錨定改革目標。東北地區著力推進鍛長板與補短板相結合,下大力氣優化營商環境、深化國企改革、發展民營經濟,改造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全力吸引人才回流,探索東北老工業基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路徑。以破解人才結構不優為例,2023年吉遼兩省實現人口凈流入,扭轉連續十幾年凈流出局面,黑龍江省內高校畢業生留在哈爾濱的人數達4.34萬人,近5年來首次實現近20%的增長。
繼去年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振興發展交出亮眼答卷后,今年上半年,遼寧省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規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5%;吉林省加速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21.6%;黑龍江提速構建向北開放新高地,進出口總額首超1500億元;內蒙古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2%,除煤炭產業鏈不斷延伸外,電力、稀土和多晶硅等產業也持續壯大……
新格局、新機遇、新氣象。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征程中,東北定能重振雄風、再創佳績。
(《瞭望》2024年第43期 )
瞭望丨新責任:強化戰略支撐作用
◇東北裝備制造業起步最早、門類齊全、集中度高,是穩工業大盤的重要支撐。當前,東北三省把發展壯大裝備制造業作為帶動工業轉型升級的關鍵,為加快構建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強筋健骨
◇東北加快推動科教資源優勢轉為創新發展優勢,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提升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
◇當好國家糧食穩產保供“壓艙石”,是東北的首要政治擔當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在位于黑龍江省齊齊哈 爾市的中國一重集團有限公 司風電裝備生產制造廠生產 車間,工作人員在組裝設備 (2024 年 3 月 5 日攝) 張濤攝 / 本刊
我國經濟發展正面臨復雜的內外部環境,東北地區的重要戰略地位更為凸顯。
東北深挖資源稟賦,放大比較優勢、縮小短板差距,大國重器持續“壓艙”,科技優勢加快轉化,大國糧倉更加豐足。作為“共和國長子”,新時代的東北錨定以高質量發展促進高水平安全,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和戰略支撐作用日益增強,振興腳步更加堅實。
為產業升級做支撐:
裝備制造業“挑大梁”
國產首艘航母、航母艦載機、跨音速風洞主壓縮機、“華龍一號”核反應堆壓力容器、“復興號”高速動車組……進入新時代,一批大國重器持續在東北問世,夯實我國產業安全的根基。
東北裝備制造業起步最早、門類齊全、集中度高,是穩工業大盤的重要支撐。當前,東北三省把發展壯大裝備制造業作為帶動工業轉型升級的關鍵,為加快構建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強筋健骨。
大國重器“上新”,高端裝備向強。
華能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2023年底投入商業運行,標志著我國第四代核電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其中,被視為“核電之肺”的高溫氣冷堆蒸汽發生器,是哈電集團攜手高校十年磨一劍打造的國之重器。
哈電集團是我國發電設備制造業的搖籃。“把科技創新作為重要引擎,讓哈電集團收獲了長足發展動力?!惫娂瘓F創新與數字化部副總經理劉新新說,近3年,企業營收年均增長15%以上,今年前8個月,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全員勞動生產率同比均實現兩位數增長。
東北集聚著一批關乎國家產業安全的裝備制造龍頭企業。它們總體具有較高技術水平,完成過國家很多重點工程和任務,聚焦重大裝備制造關鍵核心技術難題不斷取得突破。
中國一重是我國裝備制造業領域的重要骨干企業。在一重軋電車間,機器轟鳴聲中,一個個數十米長的巨大毛坯件在機床上按設定程序轉動,最終磨削成設計圖紙上的樣子,成為大型船舶、水電站的基礎構件。依托5G專網和工業互聯網平臺,軋電車間34臺數控機床都安裝了數據采集模塊,實現了機床聯網、數據采集、能耗監測及車間透明化管理。
近6年,一重創造48項首臺套新產品,開發出64項新技術,3項解決“卡脖子”問題科技成果問世,高質量完成4項國家重大工程?!斑^去我們一直都是跟隨模仿式創新,現在國外沒有的我們也要干?!敝袊恢乜萍疾坎块L鄭新毅說。
今年3月,中車長客自主研制生產的全球首列氫能源市域列車在長春進行時速160公里滿載運行試驗,全球首次實現時速160公里氫能列車全系統、全場景、多層級性能驗證。上半年,吉林省累計生產軌道客車423輛,其中動車組269輛,同比增長15.9%,產值同比增長10.4%。
乘“數”而上,老中生新。
東北大學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副院長李凱說,當前,“數智化”正在重劃發展的起跑線,東北各地迎著“數智化”大潮積極擁抱新技術,激活“老家底”,加快構建我國先進裝備制造基地。
在被稱為“國家砝碼”的沈鼓集團,走進轉子車間,電子屏幕滾動著各種數據,實時展示生產線進度;工人站在數控機床旁,輕觸面板即可精準操縱機器?!巴ㄟ^數字化系統,智能車間實現人、機、料等生產數據全方位線上管控,老企業也有了新面貌?!鄙蚬募瘓F董事長戴繼雙說,集團大力推進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目前實現葉輪等核心零部件加工效率提升28.2%。
眼下,一汽紅旗繁榮工廠正處在繁忙的生產季。生產線上,涂裝機械臂按設定軌跡為車門安裝膠條,工序結束后,一側的智能化視頻檢測裝置即刻掃描車門,發現問題可立即警示。該系統將先進的人工智能視頻分析技術賦能傳統汽車工廠,促進數實融合改造。
東北近年加大力度推進傳統制造業數字化改造。遼寧設立20億元專項資金支持“數字遼寧、智造強省”建設;吉林聚焦“智改數轉”,2024年全省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覆蓋率計劃提升至50%;黑龍江圍繞“上云、用數、賦智”開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專項行動,加力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作為東北支柱行業的裝備制造業是經濟增長的火車頭,正牽引帶動老工業基地產業升級整體提速。
在中國一重龍申(齊齊哈爾)復合材料有限公司,一眼望不到頭的葉片成型車間里,一批長達111米的陸上10MW碳纖維風電葉片正在加緊趕制。
得益于裝備制造領域的深厚積累和地方政府支持,中國一重僅用數年就在風電產業實現從零到有,并迅速形成全產業鏈同步推進。風電裝備制造不僅成為一重新的增長點,還通過產業鏈協同,提升了齊齊哈爾市及周邊地區風電新能源技術裝備核心制造和整機配套能力。
不只是黑龍江。在裝備制造業等帶動下,今年上半年,吉林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0%,增速高于全國2.0個百分點,連續16個月快于全國。
為新質生產力作貢獻:
“獨角獸”“小巨人”崛起
走進長春長光辰芯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自動化智能生產線上,一枚枚經過精密加工的CMOS圖像傳感器芯片順利下線。此前,在高端裝備領域,高性能CMOS圖像傳感器長期被國外壟斷。
“我們牽頭研發了面向專業影像的8K超高清CMOS圖像傳感器,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惫究偨浝硗跣姥笳f,2024年長光辰芯在相關細分領域已占有頗具規模的市場份額。
東北科教資源富集、創新底蘊深厚,擁有哈爾濱工業大學、吉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等一批“重量級”高校院所。以科技創新增強戰略支撐能力,是東北的重要使命。
近年,東北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科教興國戰略,加快推動科教資源優勢轉為創新發展優勢,通過梯次培育、接力扶持在細分領域掌握“獨門絕技”的“獨角獸”“小巨人”等科技型企業,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提升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
“企業出題、科研解題、市場閱卷”提升轉化實效。針對科技成果轉化難這一老問題,東北各地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不斷完善轉化機制,推動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
遼寧大連中遠海運重工造船廠內,一艘在建的無人駕駛船正在安裝調試設備。結合企業需求,由大連海事大學跨學科多專業組成的科研團隊,將為這艘船裝上“超級大腦”?!爸灰斎肽康牡?,這艘無人駕駛船就可自動開行,遠距離遙控?!贝筮B中遠海運重工有限公司技術中心副經理王樹山說,船舶計劃今年建成交付。
2021年,哈爾濱海鄰科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把集團總部從深圳搬到哈爾濱。2022年公司與哈爾濱工業大學共同成立智能社會治理信息服務產業技術研究院,搭建科研與市場之間的橋梁,已成功開發智慧車輛巡控軟件、信息采集與智能監測平臺等多款技術先進的產品,受到市場歡迎。
“我們突出企業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核心作用,堅持‘企業出題、科研解題、市場閱卷’。”黑龍江省科技廳重大任務與前沿技術處處長王秀鋒說,企業成為大學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大學成為企業科技研發中心,持續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梗阻。
2023年黑龍江實現重大科技成果轉化589項,高新技術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數量同比均增長22%以上,科技優勢加快向發展優勢轉變。
遼寧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大力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雛鷹”、“瞪羚”、“獨角獸”企業。全省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率去年達55.5%,科技成果墻內開花墻外香狀況正在改變。吉林鼓勵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深度協同,強化需求和場景牽引,啟動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破繭成蝶”專項行動,支持兩批104戶初創期科技企業成長。此外,投入1.4億元對1561戶企業的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給予補助,選派兩批596名科技人才入駐企業兼任“科創副總”。
打造“產業森林”厚植新動能生長沃土。今年4月,總投資25億元的哈爾濱聯合飛機大型無人直升機產業基地正式開工建設,黑龍江加快布局低空經濟新賽道。
“黑龍江是我們全國布局的重要陣地?!眹鴥葻o人直升機行業頭部企業深圳聯合飛機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田剛印說,黑龍江航空產業基礎好,有完整的供應鏈體系和豐富的應用場景,有助于放大集群產出效益,進一步幫助企業降成本、促創新、提效能。
產業集群是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結果,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驅動力。東北三省針對局部長期存在的“產業孤島”等短板,加快推動產業集群和鏈式發展,通過產業集聚、資源集聚、服務集中,形成適宜企業發展的生態,讓企業從單打獨斗變“抱團取暖”,推動新動能“盆景”變“風景”。
在黑龍江,以航空工業哈飛、中國航發東安等企業為龍頭,目前哈爾濱已聚集產業核心配套企業百余家,哈爾濱市航空裝備創新型產業集群被科技部確定為國家級創新型產業集群。
鑄錠、軋制、剪切、淬火、拉伸……東北輕合金有限責任公司中厚板廠生產的高端鋁合金,廣泛應用到航空航天領域。其中,國產大飛機的機翼板材打破了國外封鎖。公司連續三年獲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稱號,2023年高端合金產銷量分別同比增長16.8%和9.89%,均創歷史新高。
遼寧聚焦航空裝備、集成電路裝備、機器人等產業集群建設,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由弱到強,開始形成多點支撐、多業并舉的產業格局。
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腰林毛都鎮一家“糧食銀行”,司機駕駛運糧 車卸糧(2023 年 10 月 15 日攝) 連振攝 / 本刊
為糧食安全做保障:
高質量筑牢大國糧倉
東北大地,田疇似錦,大地流金。當好國家糧食穩產保供“壓艙石”,是東北的首要政治擔當。
近年,東北各地把多種糧、種好糧作為頭等大事,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保護“耕地中的大熊貓”,高質量保障糧食安全,爭當現代農業排頭兵。
“慧種田”大幅提升現代農業效能。
以前種地看天,現在種地看屏。
北大荒集團趙光農場有限公司的大豆地塊里,搭載光譜成像設備的無人機正在農田上空往復飛行。十幾公里外的科技服務中心內,技術員郝思文坐在大屏幕前查看田間實況影像。他輕點鼠標,農田信息便生成在一張圖上。
北大荒農墾集團有限公司利用“空天地”數字技術,推動農業智能化生產。目前已實現集團全域內北斗導航終端全覆蓋,智能育種、精量點播、作物生育期智能診斷、無人機植保等先進技術廣泛應用。
從“會種地”到“‘慧’種地”,吉林在農業生產各環節積極應用數字化技術,無人駕駛拖拉機、無人植保機、智能免耕播種機等裝備已在黑土地上廣泛應用。
“智慧農機有‘三好’?!痹诩质」鲙X市朝陽坡鎮,種糧“老把式”詹喜軍望著豐收的玉米地喜笑顏開。他總結說,效率高,同樣是收割100畝地,效率比過去提升1倍;水平高,起壟直、播種深淺一致、出苗率高,還能有效防治病蟲害;功能多,收割玉米的同時還可以回收粉碎秸稈。
高標準農田建設夯實農業基礎。
“肥力又回來了,一畝地多打五六十斤糧食。”在北大荒集團二九一農場有限公司,種植戶李艷海腳下的黑土地踩著非常松軟。
東北黑土地是我國最肥沃的土壤,被稱為“耕地中的大熊貓”。黑龍江、吉林近年出臺保護黑土地地方性法規。黑龍江省將每年5月25日所在周設定為黑土地保護周,深入推廣以秸稈覆蓋、翻埋等為主的黑土保護模式。吉林黑土層變薄、變瘦、變硬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2023年,全省保護性耕作面積擴大到3700多萬畝,居全國第一位;黑土耕地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達到26.86g/kg,為糧食總產量創歷史新高提供了有力支撐。
東北加快打造一批適宜耕作、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現代化良田,黑龍江高標準農田突破1億畝,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居全國首位。吉林2023年建設高標準農田居全國第三位。
截至目前,產糧第一大省黑龍江糧食生產實現“二十連豐”,吉林糧食單產居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首位。
做強“種子芯片”端牢中國飯碗。
糧安天下,種鑄基石。黑龍江大力實施種業振興行動,主要農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建成國家寒帶作物及大豆種質資源中期庫(哈爾濱),加快建設國家級大豆種子基地。2023年,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5個品種入選2023年農業農村部主導品種,12個品種入選2023年國家農作物優良品種推廣目錄,5個大豆品種入選全國高油大豆前10名。
作為制種大省也是用種大省,吉林近年投入1430萬元企業貸款風險補償金、設立3億元種業發展基金,推進現代種業創新。截至目前,吉林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100%,對糧食增產貢獻率達到45%。
(《瞭望》2024年第43期 )
瞭望丨新形象:唱出“冰與火之歌”
◇火起來的東北文旅背后,是活起來的觀念和業態,也是東北扭轉形象的一次機遇
◇東北文藝作品的“色調”正在發生變化——從嚴寒中的凜冽故事,向著堅守信念、找尋希望的暖調發展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游客在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園區內 游玩(2024 年 2 月 15 日攝) 王建威攝 / 本刊
從上個冰雪季的“爾濱現象”到入春后大連港東五街的頂流,東北文旅的持續火爆不僅聚攏了人氣、提振了士氣,更讓外界發現一個新東北——鮮活、上進、溫暖的新東北風令人刮目相看。
東北“換裝”如同一面多棱鏡,折射出這片土地經濟態勢、發展環境、思想觀念等的深層變化。
從“雪鄉宰客”到“南娃北調”
從默默無聞的東北林區小村,到倍受歡迎的冰雪旅游名地,黑龍江東南部的“雪鄉”2008年開始走紅,但在2018年的冰雪季,部分經營者臨時取消訂單、沒有明碼標價等行為讓這里深陷危機,并連帶東北旅游形象整體受損。
上個冰雪季,哈爾濱爆火后也曾出現突發事件,哈爾濱冰雪大世界開園首日遭遇退票風波,園區致歉、整改、退票,優先保障游客利益。其態度誠懇、行動快速,經網絡傳播后反而以退為進,為哈爾濱形象加分。運營61天的第25屆哈爾濱冰雪大世界,累計接待游客271萬人次。
兩次危機,兩種結果,也讓外界對東北的印象發生潤物無聲的積極變化——東北人骨子里的實在、敞亮,正讓更多人愛上這片黑土地。前不久帶兩個兒子到長春旅游的浙江游客楊華說:“這是我們第一次到東北,這里不僅風景壯麗,孩子們更愛上了東北菜,東北菜像東北人一樣,實在?!?/p>
從“小土豆”到“小砂糖橘”,從“小野生菌”到“小豫米”……今年,東北文旅產業爆火,全國各地到東北游玩的大朋友、小可愛們紛紛被冠以各種昵稱,這昵稱正是東北熱心“寵粉”的縮影。
將心比心,才能以心換心。為防止游客和市民在過街通道滑倒,哈爾濱市中央大街管委辦連夜鋪設防滑地毯;地鐵站名“沈陽站”被網友喊話,沈陽馬上改回“沈陽站站”;港東五街火了以后,大連立刻設立游客中心和免費飲用水站……身臨其境的游客們感受著東北貼心服務的暖心之舉,也自發傳遞著一個溫情善意有擔當的東北新形象。
形象之變讓東北文旅的熱浪一浪高過一浪。今年1至8月,遼寧接待游客同比增長36.1%,旅游收入4691.4億元,同比增長43.6%;黑龍江接待游客1.65億人次、同比增長41.1%,游客花費2064.9億元、同比增長119.9%;吉林從“一季火”邁向“四季紅”,今年僅清明節假期接待國內游客數量就同比增長226.53%。
火起來的文旅背后,是活起來的觀念和業態。
初秋的長白山色彩斑斕。前不久,網絡文學作品《盜墓筆記》的粉絲“稻米”們匯聚長白山,追尋小說中主人公的足跡登上長白之巔、打卡天池美景?!拔覀冞€在布局‘山水長白’文化旅游新業態,聯合研學機構,研發長白山自然教育產品。”吉林省長白山管委會主任高飛說。
圍繞“夜游”,沈陽開發渾河夜航、西塔煙火、文創市集、24小時書店、深夜食堂等多種打開方式。遼寧省文化和旅游廳廳長劉偉才說,不靠“一招鮮”,不吹“一陣風”,遼寧著力行穩致遠,將持續完善基礎設施、提升公共服務,完善現代旅游業體系,吸引賓客從“到此一游”到流連忘返。
從“灰頭土臉”到“精神煥發”
“臉怎么紅了”“精神煥發”……1957年,曲波的長篇小說《林海雪原》問世,隨后電影《林海雪原》與京劇《智取威虎山》一度風靡全國,其中楊子榮與土匪“座山雕”這段機智的問答幾乎婦孺皆知。
當越來越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涌向林海雪原,他們發現東北人真的很拼,東北各地“精神煥發”的文旅局長便是縮影:沈陽、吉林市等地的文旅局長拍攝宣傳短片、到景點和游客互動,忙得“腳打后腦勺”。
今年3月,迎著黃海的一輪朝陽,載著來自47個國家和地區2013名游客和工作人員的美國荷美郵輪公司“翠德丹”號郵輪緩緩駛入大連港國際郵輪中心碼頭。大連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王文勇天不亮就趕到碼頭迎接游客,“真忙,但不覺得累,想的就是讓游客愛上這座城市。”
走過荊棘方見繁花。經濟下行、營商之弊、體制沉疴……有著輝煌過往的“共和國長子”在市場化改革浪潮中曾遭遇轉型陣痛。
面對能否“歸隊”的質疑,東北人心里燃著一團火、憋著一口氣,以事在人為、事靠人為的態度,從優化營商環境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調整產業結構,一方面以轉變干部作風為突破口,從根本上扭轉經濟社會發展的環境和面貌;一方面除舊布新夯實經濟發展基礎,滾石上山一步步走出低谷。
總投資105億元的中能建松原氫能產業園(綠色氫氨醇一體化)一期項目、總投資超600億元的沈陽航空航天城項目、總投資837億元的華錦阿美精細化工及原料工程項目……投資“山海關不住”,央企民企外企紛至沓來,一批重大項目建設正酣的背后,黑土地展現出上下同欲、齊心向上的精氣神。
今年上半年,吉林地區生產同比增長5.7%,增速高于全國0.7個百分點,連續6個季度高于全國;內蒙古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2%,表現亮眼。去年,遼寧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3%,十年來首次超過全國增速。今年一季度,遼寧已連續第五個季度經濟增速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上半年經濟增速與全國持平。2023年,遼寧地區生產總值首次突破3萬億元,繼2014年突破2萬億元后再上新臺階。遼寧省經濟穩中向好、好中有進、進中提質的態勢在加速形成。
人才流向印證著東北的發展態勢之變。今年5月,6860名博士從全國192個城市奔赴而來,參加迄今單次吸引博士最多的“2024博士沈陽行”大型人才對接活動;遼寧盤錦的遼寧中藍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員工餐廳里,南腔北調的口音不絕于耳,該企業1800多名技術和管理人員中,超過70%來自外省。
今天的東北,正以積極作為展現敢闖敢干實干的振興發展新氣象。
游客在沈陽故宮參觀 (2023 年 4 月 30 日攝) 楊青攝 / 本刊
從“凜冽故事”到“找尋希望”
在東北老百姓口中,一直流傳著“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的說法。
二人轉是東北的文化符號之一。作為流傳約三百年歷史的地方戲種,二人轉唱詞通俗易懂、風趣幽默,講究“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嗨嗨”,每出戲都是一個故事,十分吸引人。近年,吉林省二人轉藝術劇院從東北走向全國,將百余部富有時代特色、反映當下時事熱點的作品搬上舞臺,用身邊人、身邊事,感染和鼓舞觀眾。
不光是二人轉,一批反映東北地域特色的文學、影視、音樂作品頻頻出圈。
從雙雪濤的《平原上的摩西》到班宇的《冬泳》,再到楊知寒的《獨釣》,廣袤的白山黑水間,關于時代、關于困境、關于希望的文學作品,觸及無數家庭和個人的記憶。
2022年初,根據梁曉聲長篇小說《人世間》改編的同名電視劇在吉林省多地取景拍攝,并引發現象級收視熱潮。在梁曉聲看來,東北年輕一代身上都或多或少保留著父輩、祖父輩的那種基因,就是責任、榮光。
東北文藝作品的“色調”,也在向著堅守信念、樂尋希望的暖調進發。
今年,以遼寧興城泳裝產業發展變遷為背景的電視劇《乘風踏浪》熱播,堪稱東北版《溫州一家人》,該劇以獨特的東北式幽默,生動講述了從改革開放初期至今,以彭錦西夫婦為代表的泳裝人,把興城泳裝從無到有做到占全球1/4市場份額的奮斗歷程,展現了改革開放浪潮下東北人的敢闖敢拼,讓全國觀眾發現了不一樣的東北。
喜劇是東北文藝的鮮明標簽之一,近年,東北喜劇作品也從“黑”某些群體向更具原生態的松弛感和滿滿的人情味轉型。在火爆網絡的《一年一度喜劇大賽》中,一個名為《德古拉和我》的小品講述了吸血鬼無意間闖入東北,被熱情、好客且略帶一些強迫感的村民留在東北長住的故事。吸血鬼從憎恨、嚇唬人類,到被一碗東北酸菜血腸征服,看似荒誕的背后展現的正是東北人的溫情與自信。
白山黑水、熱血不改。東北文藝作品活力蒸騰,正是東北精氣神的新迸發。
(本組稿件采寫記者:宗巍 徐揚 王春雨 強勇 郭翔 馬曉成)
瞭望丨激發內生動力 全面振興東北
文 | 宗巍
惟改革者進,善改革者勝。當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邁上新征程,白山松水間,需要來一場更深入的改革。
2018年9月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召開以來,東北三省及內蒙古在推動東北振興方面取得新成效,改革開放呈現新氣象。與此同時,東北地區仍面臨體制機制、思想觀念等短板掣肘,主要是改革沒有完全到位,經濟內生活力沒有充分釋放。
從歷史發展看,東北地區長期受政策導向模式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更多依靠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力,有效市場作用發揮不夠,市場主體活力不足。改革開放后,東北板塊與內地特別是沿海發達地區缺少有效聯動機制,人員、信息、產業等方面的互通不夠。當鄉鎮企業、縣域經濟在南方一些地區蓬勃發展時,東北地區明顯落伍。從思想觀念看,受益于土地、能源、產業、生態等方面的資源紅利,東北地區容易陷入路徑依賴、形成慣性思維。
推動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要堅持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相結合,堅持鍛長板與補短板相結合,錨定改革不放松,找準改革發力點。
激發內生動力、增強市場活力。市場經濟意識不強,運用市場能力不夠,市場主體活力不足等,是制約東北地區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深化改革的著力點。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需要形成一個同市場完全對接、充滿內在活力的體制機制。更好激發基層改革創新活力,推動生產要素暢通流動,壯大企業家隊伍,才能在振興發展中,源源不斷形成自下而上的改革動力,釋放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和發展潛力,推動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更好結合。
補齊“四大短板”、鍛造優勢長板。推動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必須從根本上破解體制機制、經濟結構、開放合作、思想觀念這四大短板,同時依托裝備制造業優勢、農業優勢、科技優勢等鍛造長板。無論是提升全產業鏈水平,形成多點支撐、多業并舉、多元發展的產業發展格局,還是建設產學研一體化創新平臺,推動科技、產業、人才協同發展,既需要從上而下的頂層設計,也需要自下而上的改革動力,激發全員活力,打造全員動力。
找準發力重點,瞄準短板深入推進。推動新時代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必須堅持整體推進和突出重點相結合,既要推動改革舉措形成合力,又要注重把改革矛頭指向矛盾和問題最突出的地方,將著力點放在制約生產力發展的突出問題上,把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放到重要位置。同時,也要善于從群眾關注的焦點、百姓生活的難點中尋找切入點,加大教育、醫療等民生領域改革,切實增強群眾獲得感,激發廣大群眾參與改革的熱情、活力和創造力。
堅持系統觀念,讓改革形成合力。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整體推進。過去幾十年東北地區的發展已表明,過多依靠自上而下的政策導向型發展,容易造成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必須強化系統觀念,推動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與自下而上的基層創新相融合,探索實現雙向良性互動的路徑,不斷增強改革的整體性、協同性,為改革注入雙重動力。
要以釘釘子精神抓好落實,時不我待,久久為功。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既不是單一的經濟發展問題,也不是單個的區域問題,不能指望畢其功于一役。要深刻認識振興發展的艱巨性、復雜性,發揚釘釘子精神,一錘一錘敲。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一茬接著一茬干,積小勝為大勝。結合實際科學制定任務書、時間表、優先序,精準發力,科學統籌,不斷推動新時代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
(《瞭望》2024年第43期 )
這是水淼·EyouCMS站群文章更新器的試用版本更新的文章,故有此標記(2024-10-25 2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