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平南路600號簡史 原創 申知滬志 方志上海
“月餅節” 的另類話題
中秋佳節,免不了要聊聊月餅。但我們今天要講的是這塊月餅背后的故事。關于它的話題已經持續火熱一段時間。“精神餅”的火爆出圈,多少有些意外,甚至是有些尷尬的,因為它來自于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
談到這處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地方,上海市民通常會講“600號”,連“宛平南路”四個字都可以省略,這是一種心知肚明的默契。弗洛依德曾講過一句至理名言:“沒有所謂玩笑,所有的玩笑都有認真的成分?!?/p>
Our enjoyment of the joke indicates what is being repressed in more serious talk
——Jokes and Their Relation to the Unconscious
從大師的只言片語中,我們似乎悟出了什么。
“精神餅”走紅現象背后的緣由是什么?這個問題有點復雜,而且有些沉重。畢竟身陷“600號”之中的痛苦是我們常人難以體會的。這也不是“申知滬志”所擅長,此處就不多言了。
這月餅其實是產自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閔行院區(滬閔路3210號)。花紋中間的“1935”是其初建的年份,那是一段悠遠的往事,這是今天的主題。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54/783/461.jpg)
這并不是《方志上海微故事》的聯名款,
只不過我們的色系比較般配而已
圖片攝影 | 馮曄
他們需要一座專業的醫院
精神病學(psychiatria)—詞,源于希臘語,是治療靈魂疾病的意思。早在公元前4世紀時,希波克拉底(Hippokrates,約公元前460—前377年)就提出精神疾患如同其他身體疾患一樣,是由自然因素所引起,并且需要醫學治療。但中世紀,由于受到宗教影響,普遍的認知是——精神錯亂是魔鬼附身的現象。于是人們會用各種殘忍又野蠻的方法來“治療”精神病患者,如被廣泛使用的“鉆顱術”,這在許多影視作品中都有表現。
1883年,德國醫生埃米爾·克雷佩林(Emil Wilhelm Georg Magnus Kraepelin)把精神病有系統的加以分類,建立敘述性精神病學的基礎,他也被稱為現代精神病學之父。此后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創立精神分析理論,擴展了從病理心理領域來探索某些精祌疾病的成因,并尋求適當的治療措施途徑。
在我國的醫學史上對精神疾病記載和論述早已有之。先秦與兩漢時期是中醫精神疾病學的萌芽階段,雖然當時科學技術水平并不發達,但多數的醫家醫著能夠以科學的態度認識精神疾患,正如《素問·五臟別論》所言:“拘于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p>
魏晉至隋唐時期,秦漢時期的理論成果得到進一步發展,整理豐富精神疾病的種類,以《諸病源候論》為代表的醫著,在總結前人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初步根據相似的病因病機或癥狀表現將精神疾病進行探索性歸類,精神疾病分型及癥狀的表述更加細致,如提出五臟癇、六畜癇、五癲等。我們的先輩對精神疾病的治理,針灸是常用的手段之一。中醫對于臨床表現不同的精神疾病有不同的針灸方式。如治療抑郁癥患者,以內關、人中、上星、印堂、百會為主,并隨證配穴,頭針、體針、灸法常同步使用。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54/783/462.jpg)
《諸病源候論》中關于風癲候、五癲病候等的記述
19世紀之前,中國沒有專為精神病人服務的醫療機構,更沒有成立正式的精神病醫院。鴉片戰爭后,隨著國門被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打開,西方傳教士在中國傳教兼行醫術,現代精神病學傳入我國,精神病服務機構也逐漸在我國開始設立。
1898年,美國俄亥俄州基督教長老會傳教醫師約翰·克爾(又譯嘉約翰 J.G.Kerr 1824—1901)在廣州芳村開設惠愛醫癲院(現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院、廣州市惠愛醫院、廣州市精神衛生中心前身),這被普遍認為是中國精神疾病??漆t院之始。
上海出現專業的精神病醫院是在20世紀初。但在這之前,縣城已有類似普育堂這樣的慈善收容場所,俗稱“叫化病院”,收養殘廢貧病男女,其中也包括“瘋癲者”。(注:普育堂約建于1867年,早先位置在現今文廟以南。1911年后遷擴建,稱新普育堂,今留有普育西路和普育東路地名以及上海民政博物館部分歷史建筑。)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54/783/463.jpg)
1884年上海租界城廂圖中標注的普育堂位置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54/783/464.jpg)
1909年上海出版的《圖畫日報》中描述的普育堂
當時流浪街頭的精神病患,如果出現襲擾他人等過激行為,一般都會被關入監牢。普育堂這類舊時慈善機構的出現,也為這些可憐人士提供了另一去處,這總比蹲大牢好一些。因此有些正常的犯事之人也會裝瘋賣傻,以此妄圖逃避牢獄之災。
1888年1月28日的《申報》一篇題為“英界公堂瑣案”的消息中就提到:“包探顧阿六稱,魏見靄在清芬堂煙館吸煙,被唐榮泉行竊洋傘、釘鞋、縅衫褲等件,報捕拘唐起贓,今將人贓送案,唐有瘋癲狀,實是裝腔,魏申訴前情,蔡太守謂,旣據該包探稟稱唐是裝瘋,著押送城內普育堂驗明究竟是否眞瘋,再行核辦贓交魏領。”
客觀上講,上海近代衛生體系的形成與租界有較為密切的關系。20世紀初,租界當局逐漸開始重視社會、衛生、教育等公共事業,伴隨社會力量參與衛生事業,上海的近代衛生體系粗具規模。在經過了初期的混沌之后,20世紀初,隨著《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衛生處開業醫師、牙醫及獸醫注冊條例》《醫院各部門收費章程》等強制性規范制度的頒發,社會團體的力量也積極發展,各種醫學團體不斷涌現,各類專科醫院也應運而生。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工部局在海能路(今海南路)建立精神病醫院。民國8年(1919年),馬化影在麥特赫斯脫路(今泰興路)開辦上海大精神病治療院。同時,法租界設瘋人留置所(又稱堆棧醫院)。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54/783/465.jpg)
1910年8月1日《申報》一則“瘋子胡鬧”的社會新聞中提及海能路瘋病院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54/783/466.jpg)
1935年上海英文地圖中標注的海能路精神病院。英文為 Shanghai Sanitarium Clinic
此時,前文說到的普育堂,經過數十年的風吹雨打,已經破舊不堪,而且缺乏維護和管理,蚊蠅孳生,環境堪憂,已無法繼續安置收容相關人員。而這些情況都被一位社會賢達看在眼里,他就是陸伯鴻。
陸氏祖籍江蘇丹徒。1875年生于上海,原名陸熙順。幼年隨父信仰天主教。少年時勤奮好學,光緒十九年(1893年)中秀才。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起,師從南市董家渡天主堂神甫龔西滿習法文和科技知識。先后任上海比利時洋行職員和法租界薄石律師事務所幫辦。20世紀初赴歐美多國考察,回國后,參與興辦了上海多個重要的工商交通企業。至20世紀20年代,陸伯鴻已是功成名就,成為上海頗具影響的富商和華界領袖。
陸伯鴻除致力發展實業外,還熱心于教會和慈善活動,先后創辦了多家慈善機構和醫院。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之初,多年的戰亂致使本就薄弱的社會福利事業幾近崩潰。普育堂的破敗,深深觸動了陸伯鴻。他依靠在政界、商界的人脈,向當局提出改建修繕普育堂的建議。
獲準后,便在1912年集資籌款,增購土地,將破舊的普育堂遷至大南門外陸家浜南岸,建成一組新式的建筑群,并改稱新普育堂,陸伯鴻為主任,并請天主教修女為看護。下設學校、工場、醫療、養老、育幼、殘廢、瘋癲(精神病)七部。每部約有50張床位。據統計,1912—1918年共收治各類人員(包括流浪無助者)102525人次。開辦最初的6年中,先后收養10萬余人次,施醫贈藥逾200萬人次。1928年,上海舉辦國貨展覽會缺乏場所,陸伯鴻把新普育堂的房子和場地無償提供給展覽會。(現今東西向,貫穿普育西路和普育東路的國貨路就是由此得名)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54/783/467.jpg)
1929年上海分區地圖中標注的新普育堂以及普育東路、普育西路和國貨路
陸伯鴻雖然早已是腰纏萬貫,但他本人行事頗為低調,還經常來到新普育堂探望病人,并系起圍裙,參與服侍幫助精神病人的工作。他還身體力行示范后代,以期教育他們學會怎樣善待窮人和精神病患者。
民國時期的上海已成為“我國之巨埠,而游民乞丐,亦較他處為多”,新普育堂規模雖大,仍然不能滿足社會上大規模弱勢群體,特別是精神病患者的需要。陸伯鴻在開辦新普育堂的過程中感到精神病人太多,而瘋癲部床位太少,根本無法滿足需要,有時還要將病人轉送到蘇州福音醫院(由美國長老會管理)治療。而更多的患者不得不流落街頭,或是遭受社會歧視及非人待遇。
鑒于這樣的局面,建設一座更大、更專業的精神病治療機構便擺上了陸伯鴻的議事日程。他于1934年向上海市政府提出以教會的名義,自己出面向社會募捐集資于北橋(當時屬江蘇省管轄)購地百畝建立普慈療養院(Shanghai Mercy Hospital)。在募資40萬元之后,工程開建,并于1935年夏正式啟用。療養院位于滬閔公路北橋與顓橋之間,占地近百畝,總建筑面積約3萬平方米。共有病房8棟,設有病床300張,另有院務及職員用房3棟,并建有自用的水塔和一座小教堂。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54/783/468.jpg)
建設中的普慈療養院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54/783/469.jpg)
1935年2月,上海市政府發布公函,準予華商電氣公司擬向其營業區域外的普慈療養院供電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54/783/470.jpg)
1935年6月30日《時事新報》刊發的上海普慈療養院昨開幕消息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54/783/471.jpg)
1935年9月25日《申報》刊發的普慈療養院即日開診消息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54/783/472.jpg)
1935年9月拍攝的上海普慈療養院正門銘牌
圖片來源 | Whitworth University Digital Commons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54/783/473.jpg)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54/783/476.jpg)
20世紀30年代拍攝的普慈療養院院內圣母像及小教堂。該教堂鐘樓在上海解放前夕被國民黨軍隊破壞
圖片來源 |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Libraries
陸伯鴻自任院長(1937年12月,他遇刺身亡后,由其子陸隱耕接任),下設醫務部、社會服務部及農村醫藥服務部。醫院籌建過程中得到上海醫學院神經精神科教授、奧地利籍醫生韓芬女士(Fanny Gisela Halpern)的大力支持。韓芬教授被陸伯鴻聘為普慈療養院醫務主任。該院當時僅有醫師2名、護士2名、藥師和兼職檢驗師1名,另有圣瑪利諸公會圣母會多位修女擔任醫院行政領導,醫護人員都為天主教徒。
當年的入院治療流程基本上是這樣的:大多數患者會先到廣慈醫院(現瑞金醫院)的精神科門診室,這里相當于普慈療養院在上海市區的辦事處,主要辦理病人住院手續及付款等事務,然后再送至北橋的院區。
病房分為四等,基本上會以病患的社會地位、經濟條件等安排收治。治療手段主要為電休克和胰島素休克。由于費用昂貴,一般病家難以承擔,因此大多數病人只能入住三等以下病房,這類病房大多以收容管理為主,并無太多藥劑類治療,對興奮、躁動病人只能采用捆綁處理。
1937年該院工作報告中列舉的兩個病例,可以讓我們從一個側面了解當時的治療情況。
第521號病婦,年三十六歲。于本年六月十五日進院。于六月前精神開始退化,且語無倫次,行為亦時常。已結婚三次,曾生產三次,嬰兒產后即死。問診時答非所問,言語帶顫,注意力易移,且有夸大癥。膝蓋反射極弱,實施血清及脊髓液檢驗結果均成陽性華氏反應,且膠質金屬試驗亦然。乃施以瘧疾發熱治療,于本年九月二十六日出院,當時雖未痊愈,然神志已清,并可稍事工作。
注:“瘧疾發熱療法”由奧地利醫生朱利葉斯·瓦格納·賈雷格(Julius Wagner-Jauregg)1917年開始首次嘗試。主要用于治療精神病人中的晚期梅毒患者。他也因此獲得1927年諾貝爾生理及醫學獎。
第505號病人,男性。年四十一歲。于本年六月十三日進院,三月起病,精神失常,言語不清,不寧靜,夸大癥等。各種反應均極弱,Argyll-Robertson反應亦呈陽性,血清及脊髓液檢驗結果均成陽性,膠質金屬試驗亦然。乃為其注射砒及鉍,并施以瘧疾發熱治療,于本年十一月五日經其家族堅決領回,當時癥狀大有進步。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54/783/479.jpg)
1936年3月7日《申報》刊發的普慈療養院廣告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54/783/482.jpg)
普慈療養院住院簡章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54/783/483.jpg)
普慈療養院中正在接受“職能治療(Occupational Therapy)”的患者
圖片來源 |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Libraries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54/783/484.jpg)
普慈療養院全景
由于采用了一些較為科學合理的治療手段,入院病人的病情多數都能得到一定的緩解。當然“關、押、捆、綁”仍然是常事,這也導致了部分患者病情遷延,精神活動逐漸衰退,成為慢性病人。20世紀30年代后期,普慈療養院影響力逐漸擴大,甚至有江蘇、浙江等地的病人慕名而來。淞滬抗戰期間,還曾經作為臨時傷兵醫院和難民營。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上海全境淪陷,日軍占領北橋時,因為有德國籍修士與日寇周旋,療養院的工作得以照常開展。
就在這段時期,兩位中國醫生的出現,為上海乃至中國的精神疾病治療及專業學科建設奠定了基石。他們就是粟宗華和夏鎮夷。
粟宗華,1904年生于湖南邵陽。1924年,入讀湖南湘雅醫學專門學校。1927年,由湘雅醫專轉入上海國立第四中山大學醫學院(曾名國立上海醫學院,現今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前身)。1932年,入北平協和醫學院進修。1935年,赴美國霍布金斯大學醫學院、哈佛大學等校進修精神病學,兼任波士頓市立醫院神經科住院醫師。1938年回國,任上海醫學院神經精神科講師兼中國紅十字會總醫院(上海醫學院教學醫院,現今華山醫院前身)神經精神科主任,后升任副教授。粟宗華學術精湛,授課效果好,頗受學生好評,臨床治療中還開展精神分裂癥腦額葉白質切除術,對癲癇病人試用副醛靜脈注射等當時西方最先進療法。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上海醫學院內遷,粟宗華留滬開業行醫。其后他又主持開辦虹橋(精神科)療養院。
夏鎮夷,1915年生于浙江桐鄉縣。自幼學習刻苦,成績優良,尤其擅長數理。1933年考入國立上海醫學院。1939年畢業后與張沅昌一起被分配到神經精神科工作。張沅昌志愿從事神經病學工作,夏鎮夷專攻精神病學??箲鹌陂g,學校部分師生內遷,夏鎮夷因胃出血留滬未能成行。1940年與粟宗華、張沅昌共事于中國紅十字會總醫院神經精神科。當時醫院規定病史均以英文繕寫,往往難以確切生動地反映出病人之所言所思。所以,夏鎮夷提出改用中文,獲粟宗華支持,乃開創以中文書寫精神科病史之先例。
這兩位精神病學專家其實與普慈療養院都有著某些關聯。粟宗華曾師從美國知名精神病學專家雷曼教授(Richard S.Lyman),雷曼也曾任職中國紅十字會總醫院神經精神科,其后他轉任北京協和醫院,其職位就由普慈療養院醫務主任韓芬教授接任。1938年粟宗華接任該科室主任至1944年。而夏鎮夷在1948年赴美留學返回上海醫學院后,與張沅昌共同負責中國紅十字會總醫院神經精神科工作。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54/783/485.jpg)
夏鎮夷 張沅昌 粟宗華合著:《全身麻痹性精神病之檢討:附八十一例之病案分析》
刊發于《中華醫學雜志(上海)》1945 年(第31卷 第1/2期 14-34頁)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54/783/486.jpg)
粟宗華、陶菊隱著《精神病學概論》,中華書局出版(1951年再版)
近代以來,上海精神衛生事業的發展走過一條艱辛和漫長之路。尤其在早期發展過程中,許多先輩做出巨大貢獻,其中陸伯鴻、粟宗華、夏鎮夷等人都是杰出者。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也為上海精神衛生事業的發展翻開了嶄新一頁。
600號大門的開啟
全國解放后,黨和政府對精神衛生工作十分重視。1952年11月12日,上海市軍管會接管上海普慈療養院,改名上海市立精神病院,隸屬市衛生局領導。1954年,為適應全市精神衛生事業發展的需要,上海市人民政府決定將市立精神病院、虹橋(精神科)療養院、私立中國瘋病院、私立上海精神病療養院這4所私立精神病院合并,并統稱為上海市立精神病醫院,并由粟宗華負責。1956年,上海第一醫院決定分設精神與神經二科,同年成立精神科教研組,夏鎮夷出任主任,并被選為中華醫學會神經精神科學會主任委員。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54/783/487.jpg)
1955年,上海市立精神病醫院簽發的關于一位外籍患者的報告。圖中可見,使用的表格抬頭仍然為普慈療養院,簽章已經是市立精神病醫院
粟宗華接任上海市立精神病院院長后,他與夏鎮夷都認識到,為了統籌好全上海的精神衛生事業,建立起一個統一的精神衛生機構很有必要。于是向主管部門建議把全市的精神科專業力量聯合起來。稱之為“實現上海市精神科工作者大協作”。
第一步先把私人醫院合并起來;第二步由夏鎮夷率上海第一醫學院精神病學教研組醫護工全班人馬以及所有住院病人全部加入。當時剛成立的上海第二醫學院人數較少的精神病學教學小組也一并參加。為上海的精神衛生事業,夏鎮夷親自說服同事和學生參加這個大聯合。
合并成立后的上海市立精神病院需要另辟院區,而北橋的原普慈療養院作為分院。當時有不少業內人士建議,新院區應該建在上海第一醫學院(現今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院部附近,為其教學醫院,且與各大綜合性醫院相靠近,以便會診和交流。這個想法得到上海第一醫學院院領導陳同生、顏福慶和黃家駟的支持,在市政府的協調下,市衛生局開始具體落實醫院選址工作。
早先,衛生局建議的院址有兩處,分別是原楓林路兒科醫院和現徐家匯國際婦嬰保健院處。但由于地塊偏小,兩處都不是很理想。后經反復勘察尋找,終于在龍華鄉找到一處約65畝的合適地基,當時還是一片農田。但此處北靠徐家匯,南臨龍華鎮,有宛平路相連,且距上海第一醫學院僅有一公里,交通便利,頗為理想。
至此,院址得以確定,這也就是現今上海盡人皆知的宛平南路600號。
據一些親歷者回憶,當年建造宛平南路600號院區的時候,為適應精神病患者治療的特殊需求,病房等設施的設計和構造還是有不少改進和探索。
比如窗戶,普慈療養院設計的是大窗戶,為安全起見,安裝了鐵柵,并配以花紋修飾,雖可防逃跑,但病人會以此來自傷甚至自縊。新院設計時,充分吸取了這個教訓。
粟宗華等院領導集中了醫生和護理人員的建議,并經華東設計院設計師精心設計,創造了被廣泛使用的“小格子鐵窗”,分上下兩層,平時開上層,有氣窗的功效,對病患也不構成安全隱患,唯一的不足之處就是間距過小,稍顯壓抑。但經過數十年實際使用下來的情況顯示,該設計安全實用。
還有就是車廂式的病房內部結構。既是大病房又是小病室。除南一、北一、東二、東三病房外其余4個病房的內部結構都做成車廂式,這樣也便于觀察與巡視,這在當時也是一大創新。另外還有病人活動室(兼飯廳)和備餐室、病人會客室、病房木門及統一門鎖鑰匙的設計也都有可圈可點之處。
1958年7月,新落成的院區正式定名為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門牌為宛平南路600號,設病床400張,稱為總院。原市立精神病院、原上海精神病療養院分別稱為北橋分院和虹橋分院??偡衷汉嫌嫻灿胁〈?100張。
在醫療業務上各院也有分工,總院以收治急性、初發和綜合性精神病人為主,北橋分院以收治慢性、復發和療養病人為主,虹橋分院主要收治適宜于參加勞動治療的慢性患者。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54/783/488.jpg)
1960年,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北橋分院使用的住院賬單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54/783/489.jpg)
1979年航拍的宛平南路600號
圖片來源 | 上海市測繪院 天地圖 上海
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成立之初,就把社區防治列為重要工作之一。1958年建院之后,粟宗華就調動全院醫護力量對全市千萬居民進行精神病普查工作,規模及工作量之大,在全世界精神病學史上也是罕見的,此后由紀明醫師總結的普查資料是規劃全市精神疾病防治工作的重要依據,也是國內精神病流行學的重要歷史文獻。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又進行了較大規模的復查和抽樣調查,使得數據更具科學性和可比性。
在全市設立防治網點的過程中,市精神病防治院也得到衛生、民政、公安部門以及區、街道和鄉鎮的支持,逐步建立起較為完善的三級服務機構,居于全國領先地位,在國際上也頗受好評,被譽為“上海模式”。1980年11月,衛生部、民政部和公安部在上海聯合召開的“全國精神病防治管理工作經驗交流會”上向全國推介。
粟宗華在主持工作期間,積極倡導“改善服務態度是提高醫療質量的關鍵”。全院據此在護理工作中普遍實行“三級”制度,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因人制宜地開展護理治療服務工作。既保證危重病人重點護理,又促使康復中的患者能盡早接觸外界,重返社會。
全院在臨床診斷方面也不斷總結經驗并有所創新。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總結出了垂體功能減退、系統性紅斑狼瘡、肝功能衰竭和一氧化碳中毒所致的精神障礙。60年代,提出“神經癥性抑郁”和“周期性精神病”的概念。70年代,提出“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的診斷問題;此后又提出“腦功能輕微失調”(簡稱MBD,俗稱兒童多動癥),并在金山地區的小學中開展相關的普查和防治工作。80年代初,提出“精神分裂癥診斷擴大化和情感性疾病”的診斷問題,這些在國內都屬首次。
“文化大革命”期間,全市精神疾病治療及防治工作受到嚴重干擾,眾多專家、醫生遭受迫害。1970年8月14日,粟宗華教授因癌癥在滬去世,時年66歲。這段時期,虹橋分院被迫關閉,北橋分院曾經一度獨立管理?!拔幕蟾锩苯Y束后,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各項工作漸回正軌。1981年,總院與北橋分院重新合并。1985年2月,改名為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北橋繼續作為分部(現稱閔行院區),王昌華醫生任院長。1984年6月開始,夏鎮夷教授擔任名譽院長,嚴和骎教授主持工作。粟宗華教授平反昭雪后,其子女遵其遺囑,將20多萬元遺款和房產捐獻給市精神衛生中心,設立“粟宗華基金會”,并在其故居(華亭路37號)設立上海市心理咨詢中心。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54/783/490.jpg)
1984年12月23日《文匯報》刊發的“本市醫學界集會紀念粟宗華”新聞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54/783/491.jpg)
1986年粟宗華基金獎授獎大會舉行
20世紀80年代,曾經一度停滯的精神疾病研究工作也重現生機。其實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市精神病防治院就相繼開展了精神病的生化研究和臨床遺傳學研究。1978年,市精神病防治院神經生理研究室建立,這也是國內精神疾病治療機構中第一個開展誘發腦電研究的臨床實驗室,數項研究填補國內空白。
1981年,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再出重大舉措,宣布成立上海市精神衛生研究所,設有藥物依賴、生化、遺傳、神經電生理、腦電影像、心理測量、臨床流行病學、兒少行為、心理咨詢與治療、司法精神醫學、精神護理、危機干預,共14個研究室,主要從事精神醫學的臨床應用研究,并成為上海乃至全國重要的精神疾病研究基地。
至1988年,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各項事業快速發展。計有各類建筑總面積達5.6萬平方米,床位1852張,職工近1300人,其中醫師170人,護士459人,醫技人員74人。北橋分院還于1984年自籌資金先后建起了兩所擁有520張床位的精神病康復站,專門收治經過診療,病情趨于穩定,但需要進一步觀察過度的患者。旨在為他們提供“功能培訓,促進康復,回歸社會”的人性化服務。1986年,北橋分院還率先在國內開設音樂治療室,讓病患在舒適安逸的環境中聆聽經過上海音樂學院專家精心挑選過的樂曲,以達到調節情緒的目的,收效良好。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54/783/496.jpg)
《上海指南》(1980年版)中的部分醫院一覽表內記載有宛平南路600號——上海市精神病防治總院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54/783/502.jpg)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54/783/508.jpg)
20世紀80年代的宛平南路600號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大門及內景
社會在進步,生活節奏也在不斷加快。人們在工作、學習中面臨的壓力與日俱增,這導致了更多心理問題的出現。但是長久以來,通常的認知對“精神疾病”還停留在精神分裂癥,通俗講就是“瘋癲”等重癥層面,對于一些較為隱形的,或是輕癥的心理問題容易忽視,甚至還帶有歧視。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對心理健康的關注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開始。1987年就開設心理咨詢門診,將心理防治提升至發展規劃。1990年11月1日,由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和上海健康教育所的專家負責咨詢的上海市第一條“心理健康熱線”電話(4383562)正式開通,這也是全市最早設立的熱線電話之一。而位于零陵路604號(宛平南路600號西北方向)的上海市心理咨詢與治療中心,主要為各類心理障礙患者及受心理困擾的來洵者提供心理咨詢服務,并開展多種心理治療。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在為身體健康投資的同時,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心理健康。據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的相關統計顯示,世紀之交的1997年至2001年,宛平南路600號的門診量呈現逐年增長趨勢。其中除精神科外,心理咨詢占據了較大比例。這對于宛平南路600號來說,既是挑戰,更是發展的機遇。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54/783/512.jpg)
1991年12月16日《文匯報》刊發題為“青少年精神衛生事關重大”的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教授徐聲漢專訪文章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54/783/513.jpg)
1997—2001年,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門診人次變化趨勢
資料來源 | 萬清:《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門診量上升原因淺析》(《上海統計》雜志 2002年8月刊)
近百年積淀的迸發
隨著就診人數的不斷攀升,建于20世紀50年代的宛平南路600號已顯得捉襟見肘,雖有過一些改擴建,但仍然不能滿足使用。2003年9月26日,被列為上海市衛生系統“十五”期間重點項目的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改擴建工程啟動,工程包括新建病房大樓、門急診醫技樓、疾控教育樓等,總面積達7萬余平方米,總投資近3億元。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54/783/516.jpg)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改擴建工程設計模型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54/783/517.jpg)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改擴建工程護士站及推窗細節設計
新建病房大樓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到把潛在的傷害行為控制在最小的程度。比如,內墻和地面的陽角必須采用圓角形式,精神科門診診察室應特別設計緊急逃生門,每一間診察室之間有一扇相通的小門,醫患交流場所的設計也都考慮到雙方的安全。院內良好的通風、采光和日照條件對精神疾病患者很重要。因此新大樓的主體色調也是有特別考量的。普通病房以暖色調淡黃為主,老年、兒童等病房則分別采用其他暖色調為主,如粉色、淡紫色和白色來滿足不同人群的心理需求。
改擴建工程對院內綠化也做了精心布置。在保持綠化面積不變的前提下,考慮到建筑結構和風格的改變,將原來以法國梧桐樹、廣玉蘭為主的高大樹種調整為保留廣玉蘭同時間插桂花、櫻花等觀賞性樹種,配以四季常綠的草坪,增加了建筑和綠化的層次感,建筑物之間的空間明顯加大,環境更加宜人。整個改擴建工程于2006年落成并投入使用。
與此同時,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兒少精神科病房也在新落成的600號院區內成立并正式對外承接患者。兒少精神病學作為臨床精神病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有近百年的歷史。
上海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夏鎮夷教授、徐韜園教授和忻仁娥教授的關心和努力下,就曾經開設過兒少科精神病房,后來由于各種原因不得不關閉。新世紀,新兒少科精神病房的再次啟用,既是對老一輩兒少精神病學家事業的繼承和發展,又是接受新時期大眾對兒童和青少年精神衛生服務的機遇和挑戰。
2006年5月,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正式成為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2009年3月,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閔行院區改建工程也告竣工。至此,新世紀之初的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總建筑面積已達10萬平方米。核定床位1878張,實際開放床位約2100張。中心同時也是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精神衛生分中心、上海市精神衛生臨床質量控制中心、上海市心理咨詢培訓中心、國家精神藥物臨床試驗機構、WHO-上海精神衛生研究與培訓合作中心。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擁有國家臨床重點??啤熬癫W”、上海市醫學重點學科“老年精神醫學”、上海市公共衛生重點學科“預防精神衛生學”,以及上海市精神疾病臨床醫學中心、上海市重性精神病重點實驗室等優質學術平臺。中心作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和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同濟大學醫學院、上海中醫藥大學的教學醫院,擁有精神病與精神衛生學博士、碩士點、博士后工作站,心理學碩士點。同時也是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的心理學教學研究與實踐基地。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54/783/518.jpg)
宛平南路600號,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正門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54/783/519.jpg)
滬閔路3210號,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閔行院區正門及內景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54/783/520.jpg)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院內綠化及零陵路604號上海市心理咨詢與治療中心大樓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54/783/521.jpg)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54/783/522.jpg)
現今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院區內的粟宗華和夏鎮夷銅像
作為WHO精神衛生研究與培訓合作中心之一,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與世界各國的精神醫學界進行著廣泛的學術交流及科研合作。受衛生部委托,中心每年舉辦全國精神科醫師、護理進修班和研修班等繼續教育項目,培養了大批精神科醫療、護理骨干。心理咨詢與治療培訓中心為全國各地培訓高質量的心理咨詢師和心理治療師,已形成獨特的品牌。自2009年起,中心成為上海市首批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中心還與多所歐美知名大學展開密切的國際合作,既保持科研工作與國際同步,又拓寬了培養青年人才研究能力的渠道和國際視野。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近九十年的發展歷程也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國內最早開展精神衛生社會工作,最早一批使用電抽搐治療、胰島素休克和氯丙嗪、氯氮平等藥物治療,最早開展大規模流行病學調查,最早進行服務資源整合并建立覆蓋全市的精神疾病三級防治網絡,最早一批世界衛生組織研究與培訓合作中心,最早依托“臨床醫學中心”建設平臺探索精神醫學亞專科及專病診治服務。
中心在20世紀80年代初就開展了臨床精神藥理研究,涉及精神藥物有效性和安全性評估、不良反應監測、治療藥物濃度監測等。至今已開展精神藥物新藥研究160余項,包括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一類新藥,以及申請FDA注冊的pivotal國際多中心研究。同時組建臨床試驗項目和質量管理團隊,以及不同專業的研究隊伍,現已發展成為全國首屈一指的精神藥物臨床試驗機構。
2011年4月,上海交通大學“Med-X與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SMHC)神經精神影像研究合作中心”成立,構建起了國內領先的高水平的神經精神影像臨床及基礎研究隊伍。2015年5月,中心與上海交通大學Bio-X研究院實施“雙聘制”,20位專家成為首聘教授,同時成立“賀林院士工作室”,為精神衛生的基礎研究和體制創新打下良好基礎。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54/783/523.jpg)
2020年2月21日,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馳援武漢醫療隊出征儀式舉行
2020年新春,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突發之際,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即刻響應上級號召,快速反應,緊急派遣抗疫前線心理援助隊兵分兩路,奔赴武漢抗疫最前線和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直面疫情、不畏艱險,英勇奮戰,為疫情防控作出重要貢獻。
2020年6月29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公布2018年度全國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國家監測分析情況,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在精神??漆t院中排名第一,考核等級為A。
近年來,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始終朝著“構建國際一流的現代化精神衛生機構,滿足大眾精神衛生和心理健康需求”目標努力,按照國際先進醫院管理標準加強管理,創新服務與管理模式,提升臨床和公共衛生服務質量與服務水平,推動醫、教、研、防、管理協調并跨越式發展,“打造精神??婆R床研究型醫院和國際化精品醫院品牌”的總目標正在穩步實現。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54/783/524.jpg)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54/783/525.jpg)
就在“600號月餅”走紅之際,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內的“600號畫廊”也悄然開幕了。這些畫作都出自精神障礙患者之手,從中我們可以試著去接近和了解他們的內心。這也像一扇扇窗口,通過它們,能讓全社會更加重視精神和心理疾病,消除誤解
圖片攝影 | 袁婧
通過近百年的奮斗和積淀,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涌現了一大批精神衛生的技術骨干和業務精英,并為全國精神衛生專業培養了許多精神衛生專業人才,對發展全國精神衛生事業做出積極貢獻。改革開放以來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的臨床、教學、科研、防治碩果累累,也促進了全國和全球的精神衛生事業發展。這些也足以告慰陸伯鴻、粟宗華、夏鎮夷等老一輩創業者。END
參考內容
《上海通志》《上海衛生志》《徐匯區志》《上海縣志》《上海城市規劃志》以及相關年份《上海年鑒》《徐匯年鑒》等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30周年紀念冊》
粟宗華 夏鎮夷:《十年來上海精神病防治工作的發展概況》(《中華神經精神科雜志》1959年第5期)
徐韜園:《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早年簡史》(《臨床精神醫學雜志》1997年第7卷第6期)
陳一鳴:《上海精神衛生早期的探究 緬懷先輩陸伯鴻 粟宗華 夏鎮夷的光輝業績》(《上海精神醫學》2010年第 22卷第 5期)
陸明康:《我院門診及病房大樓的變遷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總分部建筑記述》(《上海精神醫學》2007年第 19卷第 4期)
部分內容來自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官方網站及官方微信號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申報》資源:愛如生申報數據庫
部分圖文資源:上海圖書館 全國報刊索引
"申知滬志"小組 誠意奉獻
原標題:《宛平南路600號簡史》
閱讀原文
這是水淼·EyouCMS站群文章更新器的試用版本更新的文章,故有此標記(2024-10-25 20: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