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是舉辦馬拉松的黃金季節。據不完全統計,僅10月20日當天,在天津、大連、長沙等地,全國就有至少20場馬拉松賽事舉行。
而即便馬拉松賽事扎堆,仍有不少跑者抱怨“一簽難求”。中國馬拉松賽事的旺盛需求和火爆程度可見一斑。
事實上,“馬拉松熱”成為一種現象,已經有幾年時間。根據《2023中國路跑賽事藍皮書》,2016年至2019年是中國馬拉松賽事井噴時期,僅2019年全國舉行的路跑賽事就多達1828場。疫情之后,馬拉松賽事迅速升溫,在2023年回升到699場,幾乎每一天就有兩場馬拉松。有分析認為,照此趨勢,馬拉松賽事過不了幾年就將突破2019年的高點。
馬拉松賽事熱辣滾燙,首先是由供需關系決定的。據體育界專家分析,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超過5000美元時,會進入以馬拉松為代表的全民路跑體育消費周期,這在歐美被稱為“馬拉松賽事現象”。而中國早在2011年,人均GDP就超越了5000美元。隨著人們的消費理念、健身需求逐步升級,路跑需求也越來越大,賽事供給自然不斷增多。
同時,馬拉松賽事風起云涌,也是各方助推的結果,背后各有各的經濟賬。
一方面,各地對舉辦馬拉松賽事表現出高度熱情和積極性。要知道,舉辦一場大型馬拉松賽事需要強大的動員能力、專業的組織能力、多部門協調配合能力、全面細致的保障能力,是對城市綜合治理能力的集中檢閱。很多城市樂此不疲辦賽,最直接的原因是看重賽事帶來的可觀“流量”,包括參賽者和游客構成的人流、各轉播機構和社交平臺的數據流、拉動文旅產業發展的資金流。
而更大的效益,在于城市的營銷和推廣?!芭芡暌粓鲴R,愛上一座城。”這幾乎是所有城市舉辦馬拉松賽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天津馬拉松為例,主辦方設置了極具誠意的路線,天津之眼、解放橋、世紀鐘、民園廣場等地標都與“天馬”同框,五大道和意風區的異國風情、海河的旖旎風光、古文化街的歷史風貌、天開高教科創園的朝氣蓬勃,都能“一日看盡”。打造最美賽道,給跑者最好的體驗,這是絕佳的展示文化和魅力、營銷城市的機會和方式。
正如天津市體育局局長薛輝所說,城市的知名度、美譽度、滿意度提升了,城市的活力、吸引力、影響力增強了,這是更長遠、更持久、也更被看重的綜合效益,這些價值是不可估量的。
另一方面,馬拉松賽有眾多的參與者、媒體集中曝光,商家們自然不會錯過這一商機,形成了一個強者愈強的“馬太效應”。據業界反映,在不少體育賽事“跪求”贊助的情況下,很多頭部馬拉松賽事卻對贊助“挑肥揀瘦”。畢竟馬拉松太熱了,誰都想分一杯羹。
事實上,路跑賽事產業鏈涵蓋賽事組織與運營、運動裝備、健康與訓練服務、城市旅游與服務業、媒體與廣告、文創衍生品、保險和科技應用等多個領域,形成了多元化、綜合性的產業鏈條。只要路跑賽事能持續、健康發展,蛋糕越做越大,產業鏈條上的各個環節都能不斷受益、壯大。
誠然,當前的馬拉松站上了風口,但不能盲目跟風,一哄而上。要因地制宜,尤其是小城市,要發展“小而美”“小而特”的路跑賽事。已有的馬拉松賽事要提高辦賽的專業化、社會化和市場化水平,努力精進賽事服務、提升參賽體驗。另外,要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算大賬、總賬、長遠賬,讓賽事在滿足人們健身需求的同時,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相得益彰。
這是水淼·EyouCMS站群文章更新器的試用版本更新的文章,故有此標記(2024-10-25 19:5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