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注定是一場球迷的狂歡。中國人對于足球的喜愛古已有之,早在千余年前,古人就發明了一種家喻戶曉的足上球類運動——蹴鞠。
中國是世界足球的發源地
足球發源于中國,由于戰爭而傳入西方?!边@句話,如果是一般人隨便說說,我們肯定不敢相信,但它出自1981年亞足聯發布的“國際足球發展史”的報告,且是時任國際足聯技術委員會主席布拉特親口所言。
說起現代足球的中國版“祖先”,你很可能會脫口而出:“不就是蹴鞠嗎?”還真被你說對了,但若我接著問你,它到底起源于何時?你可能就會為難地敲敲腦袋,不太確定它到底起源于隋朝、唐朝,還是宋朝了。
其實,早在戰國時期,蹴鞠運動就已在齊國國都臨淄大為流行了。據《戰國策·齊策》記載,“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筑、斗雞、走狗、六博、蹋鞠者?!薄疤>稀本褪呛笕苏f的“蹴鞠”,而“蹴鞠”這兩個字翻譯成大白話,“蹴”為踢,“鞠”為球,合起來就是“踢球”的意思,有時,古人嫌“蹴鞠”二字太文縐縐了,就直接喚作“戲球”“蹴球”,跟現在的叫法相差無幾。
足球由牛皮縫制
蹴鞠運動剛起源時,球是用動物毛纏結而成的實心球,到了宋代,制球工藝大有進步,球分兩層,外層由十到十二張牛皮精心縫制而成,幾乎是完美的圓球形,內膽填入動物膀胱,吹氣后就可以踢了。宋代的官員有一句俗諺,叫做“縫十張牛皮去吹”,寓意信口開河,至于“吹牛皮”這個字眼,是不是來源于此,苦于資料缺乏,姑且存疑。
吹氣在古代稱做“打揎”,看似容易,實則很考功力,用古書《蹴鞠圖譜》里的話來說:“不可太堅,堅則健色浮急,蹴之損力;不可太寬,寬則健色虛泛,蹴之不起;須用九分著力,乃為適中。”通俗地說,氣既不能吹得太足,也不能吹得太少,需吹到九分足,踢起來才合腳。
據一些歷史學家的考證,宋代的“足球”重量已經跟現代足球相差無幾,而且還有大大小小幾十個品種,擺在“專賣店”里,供人隨意挑選。
蹴鞠的玩法花樣多
宋代的足球運動流行成什么樣呢?且看一看當時的“足協”,其實是蹴鞠藝人組成的行會——圓社打出的廣告?!笆篱g子弟千般藝,唯此風流最奪魁”“宋祖昔日皆曾習,占斷風流第一家”,把皇帝都拉出來當“形象代言人”,真是在市場營銷上下足了工夫;再翻一翻當時諸多文人墨客留下的詩句,“蹴鞠場邊萬人看,秋千旗下一春忙”“鄉村少年哪知此,處處喧乎蹴鞠場”“舉目則秋千巧笑,觸處則蹴鞠疏狂”……這些留存在文人詩句里的生動場景,不但驗證了圓社所言不虛,也給“世界足球運動起源中國說”做了鮮活的注腳。
不過,雖說古代蹴鞠是現代足球的老祖宗,但玩法還是有些差別的。比如,現在的足球賽非有兩個球門不可,但宋人蹴鞠,頂多只有一個球門,有的還沒有球門,稱作“白打”。其實,倘若你穿越回宋代的廣州城或周邊幾個繁華的衛星鎮(比如獵德、石門、扶胥之類),看到的多半是“白打”,因為那時的人們喜歡“白打”多過喜歡踢對抗賽。打個不恰當的比方,“白打”有點像踢毽子,講究的是花樣翻新。當然,要把一個牛皮足球踢出無數花樣,比踢毽子可難多了。宋人的“白打”表演又分一人場、二人場、三人場……直至十人場,顧名思義,這是以參與踢球表演的人數而分類的,一人場表演,講究的是個人控球的能力,從二人場到十人場,除了要求個人的控球能力,對傳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宋人給各種不同的“白打”表演起了花名,二人場叫“踢花枝”,三人場叫“踢官場”,四人場叫“流星趕月”,五人場叫“小出尖”,六人場叫“大出尖”,七人場叫“落花流水”,八人場叫“八仙過?!?,九人場叫“踢花心”,十人場大概因為踢的人不多,所以,沒有留下花名。
“白打”其實更像是蹴鞠的花樣技巧賽,亦稱比賽“解數”。每一套解數都有多種踢球動作,如拐、躡、搭、蹬、捻等,古人還給一些動作取了名字,如轉乾坤、燕歸巢、斜插花、風擺荷、佛頂珠、旱地拾魚、金佛推磨、雙肩背月、拐子流星等。
其實,那時許多藝人是靠在瓦舍勾欄里踢球掙錢吃飯的,跟現在的職業球員也差不多,球踢得好不好,直接關系到飯碗。在經濟利益的刺激下,各種“白打”表演推陳出新,越踢越精彩。倘若我們穿越回宋代,除了觀賞“白打”,還可以看到兩軍對壘的足球賽。剛才說了,宋代的足球賽只設一個球門。這個球門就立在球場中央,兩個門柱高達十米,兩柱之間寬不到一米,一張大網覆蓋在球門上,中間開一個洞,俗稱“風流眼”,參賽的兩支隊伍穿著青紅兩色不同的衣服,按次序分列球門兩旁,稱為“左軍”與“右軍”。
有地方官親臨觀看的球賽,還有上百人的樂隊,在旁邊敲鑼打鼓。震天的鼓聲加上成千上萬觀眾的吶喊聲,那一股氣勢,與今天的越秀山體育場不相上下。氣勢,今天越秀山體育場的氛圍,恰恰是傳承了老祖宗對足球的熱情呢。
現在的足球賽,每隊參賽者不得多于十一人,宋代的足球賽,規模還要大一些?!白筌姟迸c“右軍”最多分別有16人,隊長稱為球頭,副隊長稱為驍色?!白筌姟鼻蝾^開球,隨即雙方開始爭奪,裁判計數,進球多的一方取勝。有意思的是,那時的球賽,只有球頭可以進球,其他人只有傳球的份,而且還不能隨便亂傳,而是要遵循長幼尊卑的規矩。
不過,球頭地位尊貴,自己的隊伍若贏了球,自然成了英雄,風光無限;可如果輸了球,不但要吃鞭子,還要被人在臉上涂抹白粉,帶著沮喪與尷尬的表情,在眾人的哄堂大笑中,帶著一幫垂頭喪氣的兄弟倉皇退場。真所謂“地位越高,責任越大”,這一句格言倒是在宋代的足球場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蹴鞠比賽結束后,雙方隊員需要一個互相告別儀式,即作揖,以示尊重,這在古代也是非常典型的禮儀。而在現代足球中,不管比賽如何,交手雙方需互相握手表示尊重。
古畫中皇帝“代言”蹴鞠運動
其實,除了宋代,還有唐代和明代,也是上至宮廷下至民間,全社會都對蹴鞠樂此不疲,從當時的古畫中可以看到各種蹴鞠運動的場面,而畫中上場的“球員”里竟然還有皇帝。
宋·蘇漢臣
《宋太祖蹴鞠圖》
《宋太祖蹴鞠圖》縱28.6厘米,橫56.3厘米,原作者為北宋畫家蘇漢臣,現藏于故宮博物院的這幅為元代畫家錢選之摹本。此畫設色淡雅,用線古拙。明人唐文鳳在《梧岡集》中有《題蹴鞠圖》詩,詩中指出畫上踢球的兩人分別是宋太祖趙匡胤(右)與其弟宋太宗趙光義,而觀看的四人分別是大臣趙普、楚昭輔、黨進和石守信,他們都是宋朝的開國功勛,而且都喜歡踢球。錢選在臨摹之后題字曰:“蹴鞠圖舊藏秘府,今摹圖之。若非天人革命,應莫觀之,言何畫哉”,說明他對此畫仰慕已久。
《宋太祖蹴鞠圖》為后人提供了研究宋代蹴鞠發展最寶貴的資料。據史料記載,趙匡胤是歷史上有名的“足球皇帝”,他尤其擅長“白打”,也就是現在所說的“花式足球”,即踢球時用頭、肩、背、腹、膝、足等部位接觸球,靈活變化,隨心所欲,可使球“終日不墜”。
正所謂“乘閑且復相娛嬉,軍中之樂諒亦宜”,蹴鞠在宋代初年是軍中的娛樂活動,也是皇帝和大臣們都喜愛的活動,得益于皇帝的支持,宋代蹴鞠運動的發展極為迅猛。據《宋史》記載,當時凡是朝廷的盛大宴會都有足球表演,南宋詞人周密在《武林舊事》中也記載,宋代除了官家有蹴鞠專業藝人之外,民間的瓦子中也有蹴鞠藝人表演。宋代民間,“寒食蹴鞠”的民俗活動也廣泛開展,陸游所作“寒食梁州十萬家,蹴鞠秋千尚豪華”正是這一風俗的真實寫照。
明·商喜
《明宣宗行樂圖》
《明宣宗行樂圖》是明代畫家商喜的名作,現收藏于故宮博物院,此圖縱36.8厘米,橫6.89米,全卷分六段,各段之間,以宮墻或屏障隔開,分別表現射箭、蹴鞠、打馬球、捶丸、投壺及皇帝起駕回宮的場景,畫面色彩鮮艷,是寫實的院體工筆繪畫,真實記錄了當時的宮廷生活。畫面中,皇帝形象與傳世明宣宗朱瞻基畫像接近,他戴笠子盔帽,身穿淺色辮線襖式樣長袍,侍從身穿青綠等色曳撒,顯示出受到蒙元服飾的影響。其人物和風景細部描畫較為呆板,反映了明前期院體繪畫的藝術風格。畫中的蹴鞠場面非常生動,皇帝雖沒有親自上場,但在一旁饒有興致地觀看,而場上表演蹴鞠的人多被認為是宦官。
宋代以來,蹴鞠的娛樂性越來越強于體育性,所以,明代自開國起,朝廷便明令禁止軍中蹴鞠,但宮廷與民間的蹴鞠活動依然流行。明代的蹴鞠理論著作蔚為大觀,成書于明代中后期的《蹴鞠譜》中介紹了蹴鞠的十種踢法,包括肩、背、拐、搭、控、拽、捺、膝、拍、月,因而該書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專業書籍。明代還出現了專門制作足球的手工業作坊,出售各式各樣的足球,時名為“健色”。在宋代《蹴鞠圖譜》中著錄“健色名”有24種,而在明代《蹴鞠譜》中著錄“健色名”則達到40種,這些“健色”就相當于當時的“品牌足球”。
清·黃慎
《蹴鞠圖》
中國古代蹴鞠運動的興衰與皇帝的喜好不無關系,清代自順治起便開始全面禁止蹴鞠運動,至乾隆時期,蹴鞠這項運動算是壽終正寢了。
清代社會上雖然沒有了蹴鞠,但清代畫家黃慎卻畫了一幅《蹴鞠圖》,借以表達當時民間對于蹴鞠運動的懷念。此圖為絹本設色,縱115.6厘米,橫125.3厘米,現藏天津歷史博物館。有學者分析,黃慎在創作《蹴鞠圖》軸之前,很可能是在揚州鹽商那里看到了其收藏的古代《蹴鞠圖》,領略到了宋太祖蹴鞠的氛圍,就像親眼看到了當時的場景一般,所以畫面中的人物很逼真傳神,整件作品很有動感。
此圖繪宋太祖、宋太宗、宰相趙普以及大臣內侍一同玩蹴鞠的場面。圖中宋太祖身著龍袍,與趙普正在爭搶。人物用筆細勁削力,頓挫自如,有草書行書之意。玩者之動態與觀者之靜態相映成趣,人物神情刻畫生動,筆意奇趣不俗。
黃慎在畫面右上方自題:“青巾衣黃者,太祖也。高帽對局者,趙普也。微須者,黨進也。方面衣紅者,太宗也。烏巾衣綠者,楚昭大人也。袖手旁觀者,石守信也。此圖乃太祖即位之時,海晏河清之際,道同志合,君明臣良,故太祖命丹青所作,是為君臣一氣之圖也。”
來源:西安晚報、廣州日報、中國體育報、新華網
這是水淼·EyouCMS站群文章更新器的試用版本更新的文章,故有此標記(2024-10-25 19:58:00)